□本报记者范建明
走进泽覃村,放眼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。原村支书张声望告诉记者,这是村里几十年来坚持不分山林走集体经营的生态保护之路的结果。
泽覃村有七万亩山林,其中二万余亩是国有林场,4.8万亩则为村集体所有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农村按政策要分田分山,但泽覃村委经过分析,认为分山后可能导致单家独户缺少资金育林,管理防盗也不容易组织力量,于是与林业局反复协调政策,在分田后仍然保留山林集体经营模式。于是,村里成立了采育林场,收利按照“三三四”模式,即村民三分,村级集体三分,四分为林场发展资金。
据张声望介绍,红林山得名,是由于山上杂木多,春夏时大株杜鹃红花满山,秋冬时棵棵枫叶尽染层林。自1980年起,村级集体林场对山林开始植树造林,改变林木结构。通过雇请工人育苗,分派义务工上山育林,十多年间共育林十多万亩,种植大量杉树等经济实用林,慢慢绿色多于红色,但秋冬季节走进泽覃,仍能看到万绿丛中如火的枫叶。
直到九十年代末,村委开始采取承包制,当地村民取得集体山林的经营权。由村级林场到私人承包,山林的集体性质不变,村委和村民分成的租金收入作为股份加入公司,公司、村委、村民,三位一体利益共享,村民保护山林积极性不变,而集体部分不归村委支配,留在公司积累增值。村级集体经济的雄厚,使村里基础设施有了资金保障。张声望介绍,村委有钱就好办公益事业,修水利架桥梁,还有近年出资十余万建毛泽覃烈士陵园,都是村委。
2005年,我市推行林权制度改革,可泽覃村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,再次坚持集体经营,不分山不分树。据介绍,村级林场时村里从来不会乱砍伐,承包后村民张声沐注册成立了泽覃生态发展有限公司,仍然以养林育林保护生态为主。张声沐告诉记者,他目前承包了本乡安治和外乡外县山林多处,虽然有时缺少资金造林,但他从不打算在红林山伐木卖树来盘活资金,他的山场管护靠再生快的毛竹维持。近期,他又计划在山间种植名贵树种,扩大经营项目。
青山蓄好水。作为城区供水源头,红林山生态保护造福全市,也滋润了乡亲。据悉,该村村民平均寿命达到78.5岁。山好引凤来。近几年,泽覃的良好生态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投资。广东客商建旅游休闲山庄项目意向书已签订。村里计划三年时间修通连接乌仙山的水泥公路,与乌仙山旅游资源连成一片,还规划了五万亩竹海、一万亩观赏林、一千亩以杨梅为主的果树林。
而林业局干部介绍,村民自治坚持集体经营山林是政策允许,但在市里确实不多,这种经营模式的成败好坏,与村干部素质关系极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