泽覃乡有17个党支部,党员546名。近年来,我乡立足泽覃党建工作实际,按照“打基础、创特色、抓亮点、见成效”的总体思路,在思想政治教育、干部作风转变、组织纪律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索、创新和实践,并取得了积极成效。尤其在“三送”活动开展、大学生村官发展、党委(村“两委”)议事决策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,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,为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。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:
一、创新“三送”工作载体,切实把党的重大活动落到实处
一是以“一线三问三卡”为抓手,将“三送”活动引向深入。实行领导干部“一线工作法”,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保民生、问情于民,印制下发政策法规“宣讲卡”、干部群众“连心卡”、社情民意“档案卡”,通过一线工作,把“送政策、送温暖、送服务”活动落到实处。同时,建立了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机制,组织协调全乡及各驻村“三送”工作组党员干部每人结对联系30户农户,实现了干部参与全覆盖、包扶走访全覆盖、工作任务全覆盖,着力把“三送”活动打造成为培养锻炼党员、干部的新平台,有力地推动全乡“三送”活动的深入开展,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了充足动力。
二是建立“三送”活动工作示范点,引领创建新时期第一等工作。在各村所设立“三送”活动工作室,通过整合资源,完善办公设施和相关制度,树立了三个“三送”暨党建工作示范点。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、首问责任制度、上下联动制度、定期回访制度,推行了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在“三送”活动开展中,充分尊重群众意见,纳民言、集民智,优化发展思路,收集致富信息,推广良种良法,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。察民情、解民忧、暖民心,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状况,摸清群众致贫致困的真正原因,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水、电、路、学、医等民生问题。同时,围绕可能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纠纷、民间矛盾纠纷、重点信访案件、安全生产问题等几个方面的重点进行走访,及时梳理归类,深入分析性质和原因,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,用最低的成本解决问题,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,确保社会稳定和谐。
三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,着力使“三送”活动深入人心。先后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服务月、返乡农民工党员创业培训和困难家庭留守孩结对帮扶活动。依托党员创业孵化基地,针对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、富有活力、事业心强的优势,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各产业基地开展了观摩、培训和实践活动,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热情。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了创业技能培训,并结合其创业愿望,为其提供信息、资金等方面支持,进一步提升了“三送”工作的实际效果。组织协调乡机关和各驻村“三送”工作组女党员开展困难家庭留守孩“一加一”结对帮扶活动,截止目前,共有18名女党员干部和18名留守孩结成了帮扶对子,进一步扩大了“三送”活动的影响力。
二、全面推开“分区联户、设岗定责、评星定级”管理新模式,激发农村党员争当先锋的新动力
一是分区联户,划分党员联系群众的“责任田”。根据村落分布状况和党小组的党员数,把党小组所属区域划分成若干责任区,由党小组中的党员认领一个责任区,要求每名党员联系3-5户群众,了解群众所想所盼,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。二是设岗定责,搭建党员服务群众的“大舞台”。结合“一册一线”党员教育管理机制,科学设置工作岗位,设立了思想政治宣传岗、经济发展指导岗、环境卫生整治岗、执纪执法监督岗、公共事务服务岗等岗位,由身体健康的党员认领一个岗位,开展好政策宣传、产业帮带、纠纷调解、新风倡导、证件代办等服务。三是评星定级,激发党员争当先锋的新动力。设立“学习星、致富星、守法星、文明星、和谐星、奉献星”六个星,并制定相应的星级标准,年终通过党员互评、群众测评、组织评议,确定党员星级,并予以挂牌授星和相关奖励。活动的开展,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,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目前,全乡广大党员共为群众收集意见建议136条,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余件,排查不稳定因素8件。
三、实行远程教育“三学”模式,保证远教教育取得实效
围绕“党员受教育、群众得实惠”目标,在全乡建立了“以三学促发展、以实效促长效”远程教育管理模式。一是机关干部“领学”。要求各驻村干部每月定时组织党员干部收看远程教育节目,并带头领学。二是“三送”人员“帮学”。组织“三送”工作人员,通过开展短训班、专题讲座和现场示范等教育活动,对党员进行远程教育帮学,帮助其更好更快地了解创业项目前景、产业政策和市场信息。三是组织“督学”。为使远程教育取得实效,建立了督查回访制度,对各村远程教育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。“三学”模式的实施,进一步调动了各村开展远程教育的积极性,我乡在每个月的远教工作评比中均名列前茅。
四、推行党委“六卡两公开”议事决策规则。按照“集体领导、民主集中、个别酝酿、会议决定”的要求,在民主法制建设、经济社会发展、干部提名任免等方面,实行了“六卡两公开” 议事决策规则,制定了征求意见卡、会议议题报告卡、会议议题告知卡、会议议题表决卡、会议议事事项通告卡和会议事项督办卡。该规则的实施,进一步严明了议事决策纪律、规范了决策责任,进一步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,党委议事决策的活力和成效得到初步显现。
五、建立大学生村官“一二三”发展机制
目前,我乡正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、生活、创业发展等境况进行深入调研,希望依托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、富有生机活力的优势,在服务群众、促进和谐、推动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。筹备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领导小组,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领导,促进大学生村官“一二三”发展机制落到实处并取得切实成效。
一是开发一个大学生村官讲坛。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,思维活跃,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,有充足的闯劲和干劲。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这一优势,我乡设立大学生村官讲坛。要求其通过认真学习党的理论、方针和政策,深入认识和思考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,积极实践,并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,每月组织其通过大学生村官讲坛与乡机关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上课,讨论思想、工作、发展等方面的问题,努力激发大学生村官朝着成长成才道路快步前进。
二是鼓励二种发展模式,即实现创业发展和政治发展。创业发展方面,针对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实际,鼓励自主创业、合作创业、组建专业技术合作社,帮助其创业贷款和取得优惠项目,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推进本村产业发展、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作用。政治发展方面,在任职期间,给他们压担子,安排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党建、“三送”、信访、统筹城乡发展等工作,不断提高其组织、经济、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水平。优先安排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为重要站、办、所负责人和乡科级后备干部,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主动性,吸引其他任职其满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来我乡工作,为建设一支守信念、讲奉献、有本领、重品行的基层干部队伍奠定良好的选人用人基础。
三是落实三项制度措施,即1+N制度、学习研究制度、考核管理制度。落实“1+N”结对帮扶机制。除对大学生“村官”实行由市领导、组织部干部、乡党委书记、组织委员结对帮扶外,还组织安排村支部书记、乡村“五老”等人员与大学生村官进行结对帮扶,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提出意见建议。印制了“日常管理卡、便民服务卡、服务承诺卡、工作进展卡、发展建议卡”,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“包组联户”和“我骑单车下基层”活动,要求其独立做好对所包组、户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、产业发展、计划生育、纠纷调解等工作任务,力促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。建立了学习研究制度。安排大学生村官集中在乡组织委员办公室办公,要求其在做好本村布置的工作任务外,统一在乡组织办的安排下,实行白天8小时工作制,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、产业政策、社会管理、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。实行学、用相结合,组织大学生村官对乡村发展建设工作进行实践和调研,每季度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和现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,掌握第一手资料,为乡党委、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和工作建议。建立考核管理制度。每半年为大学生村官设定工作任务和目标,进行半年度和年度考核。考核由乡镇党委牵头负责,在机关和任职村分别进行,按照“双评议”(组织评议和群众评议)与“双考核”(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)同步进行的原则,对其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、学进行全面考核考察,并将半年度和年度考核结果记录在案,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