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令风俗
过年: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年假,称之为过小年,家庭主妇开始打扫卫生、购年货,男女老少皆理发美容,准备过年。除夕日为过大年,家家贴春联,装灯结彩,晚上合家团圆吃年饭,长辈给晚辈发“红包”(压岁钱)饭后,“坐岁”迎新年。是夜,“岁火”通明,厅堂、卧室、通宵亮灯,室外点腊烛。灶堂留“火种”。大年初一吉时,男主开门“出行”烧香燃烛,祈寿开门大吉,新年安康,是日,男女老少穿着一新。见面说好话,互视新年吉祥。
元宵: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。元宵节前,各地闹花灯,直至节日,龙灯、茶灯、船灯、马灯、鱼虾灯等异彩纷呈,进村入户巡回表演,主人以鞭炮迎接。元宵之夜,山区村民随意采摘乡亲园内青菜、大蒜等做成擂茶。与邻里共享。
端午节:农历五月初五为节日。初一始各户挂昌莆。艾枝。亲友之间互赠苞、棕、红鸡蛋等礼品,节日上午,以熟鸡、苞子、棕子等祭祖。中午过节。下午取昌莆、艾枝等煎水供全家沐浴洁身。每年端午节,五龙村村民邀请河对面清水村村民在绵江河(瑞金一中门口),举行龙舟竟艺比赛。沿河两岸、城乡居民喝彩加油,增添节日欢乐氛围。
六月节:农历六月初六,全乡只有步权村九礤村民过六月节。传说,历史上有一年五月节期间,九礤祖宗太公因外出做生意,没有赶到回家过节。六月初五才回到家,为了补过五月节,就在六月初六这天,以过五月节的风俗习惯过六月节。后来,九礤人就一直有过六月节的习俗,五月节不怎么过,六月节却非常隆重,一直沿用至今。
中元节: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。是日上午 ,以熟鸭、米饭等祭祀神,下午烧包(内装纸钱、冥币、纸衣等)祭祀亡故亲人。节前,凡头年丧父(母)的出嫁女子,备冥币、衣、纸等祭品,装入纸笼,送往娘家,悬挂厅堂(挂衣)节日与娘家冥物一起焚化。
中秋节:农历八月十五日,家家户户购月饼。鲜果于节前亲友间互赠,是夜家人围坐户外赏月品果,这天晚上的月亮是否有圆,预兆翌年油菜是否好收成。
重阳节:农历九月初九,正值收获季节,农家喜庆丰年,以油炸果子祭祖,户户必起油锅,煎薯苞,俗称“薯包节”。建国后又把重阳节,定为“老人节”。为全社会树立“敬老、爱老”之社会风尚。
立春: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春季开始。万物复苏,故有“接春”习俗,立春时分,农家鞭炮齐鸣,迎春接福。
清明: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日或前几日,百姓普遍祭祖扫墓,俗称“挂纸”“做清明”。一般以户、房、屋、族、姓、单独或联合祭祖扫墓。
立夏:二十四节气之一。乡境村民习惯以腊肉、蒸蛋“补夏”以祈夏季健康。
大寒:二十四节气之一。谚语:“小寒大寒,一年节气完全”,是日,为修建祖墓吉日。
法定节日:建国后,党和国家颁布了一些纪念性节日(以公历纪节日)。每年1月1日为元旦节;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;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;5月4日为青年节;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;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;8月1日为建军节;9月10日为教师节;10月1日为国庆节。上述节日、党、政、军、群、团各界倡导组织纪念活动。国务院还规定了各节日法定休假天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