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风格

2011年09月23日 16:17:45
 

  生活风格

一、饮食

主食副食:乡境内居民主食大米饭、面食,一日三餐干饭,或两干一稀,干饭多系将米煮后再蒸而成,稀饭则以白粥、菜粥、蕃薯粥之类。副食以蔬菜、肉类、蛋及瓜果为主,辅以豆腐,腌菜、辣酱等。

饮茶喝酒。百姓爱好饮茶,接待客人常以茶水相待,山区有的村庄喜欢喝擂茶,暑期农村居民采用莳田包、鱼腥草等野生植物浸泡茶,以解署热。乡境内居民保留喝糯米酒、米烧酒的传统习俗,20世纪八十年代后,兴唱白酒,葡萄酒、啤酒等商品酒类。

筵席。俗称东道。一桌东道常用三斤鱼四斤肉做成12碗荤菜。(含烧鱼、烧肉、鱼圆、鸡肉、滑肉、滑鱼、墨鱼、炒肉、焖鱼、扣肉),12道菜中,亦有用猪肚、猪脚、银耳汤等取代者。素筵亦备12碗则以糖果、花生、香菇、木耳、粉丝、豆腐、腐竹、黄花菜等做成。筵席常用方桌(八仙桌)坐8人,现在用圆桌坐1012人,近十几年来,办筵席也有在宾馆、酒店举办的。

二、服饰

客饰:清末,男长留长辨蓄须如制。好以“脑大脚细”为美。女子五六岁开始缠足。闺女打拖辫,额前梳“招郎发”出嫁时将长辫梳成发鬓,首饰以金银器为主,有含钗、银簪、戒指、耳环、手镯等。小男孩则普遍带银项圈以添寿。民国初年,乡境内开始剪男人长辫。此即俗谓:“宣统三年半,和尚满街窜”者。此后,男子不再留长辫,大多不再蓄须,而剃光头、平头、理大小西装。女孩不再缠足,成年人女子多剪齐耳短发。建国后妇女、小孩装饰渐简,但戴手表之风渐盛,女性戴首饰者较多,近十几年来,男子便有理青年头,游泳头、各式卷发,女子卷发式样有大波浪、小波浪、鸳鸯式、绵举尾巴等。

服装:清末民初,乡境居民衣着质地多为家织土布及加工之毛蓝青布,男女服饰为手工缝制的偏襟成对襟。男穿圆口布鞋,女子且有鞋面锈花。冬天通常男戴棉绒帽,女裹绉纱。建国后,机织布、化纤布、毛料布日兴,服装款式日繁,有中山装、人民装、军装、学生装、西装、工作服、女子夏装普遍着无袖短衫,套裙、解放鞋、塑料鞋、进入千家万户。布鞋少有人穿、多穿皮鞋,各式军帽、工人帽、鸭舌帽也早已取代了以前的棉绒帽、绉纱。20世纪80年代后,境内村民穿戴讲究美观赶时髦。男性爱穿西装,女性爱穿紧身服装或新款旗袍,近十几年来,手工裁缝日渐减少,服装厂到处都有,成衣市场一片繁荣。

三、住居

乡境内, 民国以前崇尚聚族而居。一姓一个自然村、一房(派)一个屋场的现象极为普遍。普通农舍多为“十”字厅延展,旁带渡水,横屋,多数两层,门窗偏小,屋大而暗且潮湿。建筑材料:土木为主,少数富室及一姓宗祠则为砖木结构瓦房。建国后,宗族观念渐渐淡薄,“树大开杈,子大分家”的观念渐强,农村建房多新开地盘,多选通风透光、坐北朝南、交通便利处。一般先请地理先生择地基,择日择时开工,罗盘定位安大门,木匠做木料门窗。泥水筑墙建房,房屋式样为四扇三间、六扇五间一字型。20世纪80年代后,兴一“字型”建筑,每栋3间,或5间,厅堂居中,一般2层砖木结构。90年代农村始兴“小康楼”以35层楼宇为多见,钢筋水泥结构。楼高一般6层以上,客厅、卧室、厨房、卫生间布局合理,室内外装修豪华,水电设施配套齐全,近十几年来,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,买商品套房的农民逐渐增多。

四、出行:

村民出行讲求吉利。选择吉时吉方,尤其农历正月初一,按历书规定的时辰方向走出几步,谓之“出行”出行时,燃放喜炮,以求一年平安吉祥。出外做事的人煮碗“汤”吃,以祈做事“圆满”。

五、行路:

泽覃乡多山,交通不便。建国前未开公路,出外大都安步当车,肩背雨伞,头戴斗笠,脚着草鞋,结伴上路,人们常常礼让别人先走,狭路相蓬时,先请对方过来。谚曰:“同船过渡,前世修”。本地人,同路人出外多能互相关照。20世纪80年代以后,公路四通八达,单车、摩托车、汽车为代步的交通工具,来回赶圩、进城极为方便。
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