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国前区划
1、中华民国以前区划
唐朝建县,宋朝建乡,宋以前全县置 4 乡 20 里
浮乡,辖县冶象湖镇及县南至福建界的长乐里。(今泽覃乡地城属于浮乡)
元朝时,乡里制如故。明朝时增置常乡,县境内设 5 乡 8 里,本境内设两个乡:浮乡一里辖今明星、五龙地域属之;浮乡四里辖今石水新丰地域属之;浮乡一里辖今光辉、安治、希平、陶林、永红、蓝崇、泽覃步权地域属之。
明朝中后期,设桃阳隘,今安治、希平、陶林、永红、蓝崇、泽覃、步权、光辉地域属之。新中隘,今石水、新丰地域属之。凰岗团,今明星、五龙地域属之。
清朝时,县城内外及县南为浮乡,下辖一、三、四里,其中四里辖绵江河流域的武阳、谢坊、石水、舟坊、上下三坝,新中、高岭。常乡一里辖历任、庙角、罗溪、十字石(即安治河、罗溪河流域)庵子前、黄别岽,海螺、蓝田、山崇、陶珠、黄鳝口、箬别,火星岽、黄田坑。
民国初期沿清制。民国 17 年( 1928 )公布县组织法。县以下设区、里、村。民国 18 年( 1929 )全县共编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 5 个区,民国 23 年( 1934 )冬,民国政府在县以下推行区、乡、保、甲制。民国 28 年( 1939 ) 10 月,全县分为 6 个区 28 乡(镇) 313 保、 3243 甲。其中象湖区设凌霄乡(今明星、光辉、五龙等村)、武阳区设庵子乡(今安治希平、泽覃)、陶珠乡(今陶林、蓝崇、永红)、石水乡(今石水、新丰)、大塘乡(今步权村)。
2、中华苏维埃时期区划
1930年4月30日,安治、黄沙、武阳、九堡等农民暴动队,联合攻打瑞金县城,取得了胜利。同年 6 月成立瑞金县革命委员会,下辖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 5 个区,是年 10 月后,逐步增设一些新区至 1931 年 7 月设黄沙、桃阳、新中、武阳等 16 个区,下辖 23 个乡,是年 8 月,桃阳、黄沙两区合并为桃黄区,新中区更名为武阳区,全县辖 15 个区。
1933 年 7 月至 1934 年 10 月,全县共设 15 个区、 113 个乡。今明星村属桃阳区南郊乡、光辉、五龙属桃阳区凌霄乡、今石水、新丰、属武阳区新中乡、石水乡,今步权村新迳区大塘乡,今安治、希平、泽覃、陶林、永红、蓝崇分别属桃阳区安治乡、箬别乡、陶珠乡、黄别乡、蓝田乡。
二、建国后区划
1949年10月,全县设象湖、壬田、武阳、九堡、黄柏、瑞林6区,144乡(镇)800多屯(后改置村)和象湖镇4条街。
1950年3月,设象湖区,共和乡(今明星、光辉、五龙村)
1952年6月,设象湖等12个区,144乡和象湖镇5条街,将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。
1955年,农村全面实施农业合作化,以乡为单位,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,一乡一社。
1956年2月,撤区并乡,分别设凰岗乡、安治乡、陶珠乡、石水乡、步权乡,全县辖60个乡(小乡级)和镇内4路居委会。
1958年9月,成立安治人民公社和绵江垦殖场,都设历任村。全县辖21个公社和两个垦殖场。
1961年10月成立区工委,场社分开,安治公社设历任村。绵江垦殖场场址迁小舟坊。
1962年冬,从原武阳公社分出后的石水、舟坊、新丰、步权、高岭组成石水公社,设上三坝。
1963年2月,撤销区工委,实行县、社、大队三级体制。撤销石水公社,并入安治公社,全县辖17个人民公社。
1968年2月,成立县、社两级革命委员会,成立安治公社革命委员会。
1969年1月1日,安治公社更名为泽覃公社(纪念毛泽覃烈士)经省政府批准命名。
1980年12月,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公社管理委员会,成立泽覃公社管理委员会。
1982年3月,将金云、竹岗划为象湖镇管辖。
1984年6月,体制改革,恢复乡级建置,由原县、社、大队改置为县、乡、村三级体制。全县18个公社改为18个乡。泽覃公社改为泽覃乡。将原泽覃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泽覃乡人民政府。